江西方远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网站首页 >>他山之石

施工行业“五了歌”

因为这“五了”,建筑施工行业必将迎来一次大洗牌。洗牌必将迎来变革。如何在这次大洗牌中生存下来?甚至成为企业发展的大好机遇?需同行们深思之。

“一了”:盘子变小了

GDP增速下来了,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出口)中的投资肯定深受影响。全国建筑业总产值去年18万亿基本已经见顶,其中房地产开发项目呈急剧下降趋势,某些三四线的城市2015年全年开工的房地产项目廖若星辰,甚至一个都没有。致使本地化的、以房地产商为目标客户的建筑施工企业苦不堪言,难以为继。从产业链上游设计院的业务量来看,房地产类设计业务量去年大约下降了一半,基础设计类下降不多,以此推断,房建类施工企业未来几年合同额将呈断崖式下降,某些中小型房建企业将因此难以为继,特别是三四线城市和县城的 “本地化+ 挂靠型或内部承包型” 房建类施工企业。因此全国数以万计的房建类施工企业面临痛苦转型的局面,要么去“本地化”,即走出;要么“自营化”,回归施工企业的本源,实现工程项目建造过程公司化,自营化。

   我国六万多家施工企业中,半数以上是以房地产开发商为目标客户的房建专业类企业,可以想象他们在转型时将会有一大批转向市政、水利、公路、铁路等专业,因此这些行业的施工企业也会竞争倍增而雪上加霜。其中尤以市政专业为甚,因为市政行业投资主体众多,行业完全开放,没有门槛,不设防也无法设防,进入非常容易;而其他行业如水利,公路,铁路等行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还有计划经济时代条块分割的浓厚味道,新进入还是非常困难,所以这些行业的竞争状况不会有太大变化。

“二了”:企业成本上升了

当前,导致施工企业成本上升的原因有几项。直接原因是维持法人身份和保有资质资格的成本上升了。住建部一纸文件,使得满足资质条件的证书种类和数量增加了;“四库一平台”上线、社保联网后,许多证书挂不到企业里来了,物以浠为贵,挂证价格近几年会上升,(未来随着大批可以将社保放到施工企业里的人考出各种证书,市场价格将回归,这场丑陋的行业欺骗行为还将盛行);行业管理信息化后一人多证分别挂到多家企业的行为将行不通,企业将不得不笑纳不需要的证书。

这些因素对于那些员工人数(各种各样专业人数之和)可以考出资质条件所需证书数量的企业,基本不受影响,但对于员工数量不多,满足资质条件所需的证书需要到社会上购买的,影响是比较大的。所需购买证书的数量越多,影响越大。某些情况,员工只有一二十号人,资质却有五六个,因为上述原因能不能生存下去都将是个问题。

“三了”:做假难了

三十多年前,我国开始实行建筑企业资质准入制度和工程项目招投标制度。为了满足资质申报和工程招投标各种条件,这二项制度的历史也就是建筑企业的漫漫造假之路,也有了建筑施工行业“猫捉老鼠”的漫漫之路。建筑企业的造假在中华历史上也堪称奇观。企业错了,还是主管部门错了?孰对孰错不敢随便评说,但现在这种造假估计难以维持了。因为什么?因为主管部门学会并拿起了信息化这个锐利的武器。

因为资质管理信息化了,企业申报资质的资料做假几乎不可能了;因为招投标管理信息化了,企业投标的资料做假的路也基本封死了。

企业不能做假了,是好事还是坏事?从行业管理角度和行业发展角度肯定是好事,对于某些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来说当然也是好事,三十多年来一直困扰建筑施工行业的“劣币驱逐良币”的局面有望一丝改善。但是对于我国大批“低、小、散”的中小施工企业来说,则有可能是坏事。因为不能做假,通过增加资质数量或提升资质等级来扩大企业平台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想法恐怕不得不放弃了;因为不能做假,不能想投什么标就投什么标了。对于很多施工企业来说,有些工程类型可能永远承接不了了。局面如果能逼迫这批企业通过创新,通过走专业化道路,转为分包商等方式在行业中发现自身的位置,在细分市场中建立市场能力,从而能让自己活下来,就坏事变好事了。

“四了”:市场游戏规则变了

三十多年前刚开始建立建筑业市场经济时大家形成了一个共识,既要建立一个“公开,公平,公正”的建筑市场。甚至把这种理念写进了建筑法。这种做法也确实在市场化初期为培养一批新建筑施工企业立下了汗马功劳,但代价也很大。

可是,PPP模式的推出却有可能改变这种局面。因为PPP模式在建设方和承建商之间多出了一个中间组织,这个中间组织基本上都是金融机构或类金融机构。PPP模式下,这个中间组织不同于以往BT或EPC模式下的中间组织;更不同于代建制里的代建方。BT模式下的中间组织实际上是承建方自己成立的一个子公司作为垫资方,然后把工程包给母公司,业内行话叫“儿子接话老子干”。所以,BT模式并没有实质上增加关联方,还是建设方和承建商之间双方的关系。双方的经济关系从一边干活一边给钱变成了活干完之后慢慢给钱。EPC把设计施工捆绑在一起作为模式的运作基础。代建制下的代建方下俗称二老板,收点代建而已,并没有太大的实质上的意义(这种模式据说在某些很有威力,所以只能推断可能是引进来后被异化了)。这些模式都没有本质上改变承建商市场的选择游戏规则和其在产业链中的地位、作用。          

PPP在这方面带来一些变化,建设方,承建商和一家金融类机构三方作为股东成立一家公司作为项目投资方。这就给建设方一个机会。什么机会呢?抛开住建系统制定的一系列游戏规则,甚至包括建筑法里隐形限制建设方行使选择承建商的权利的一些条款,而且因为多了一家金融类机构一起选择,限制了建设方利用这种选择权进行权利寻租的空间。这一变化,使市场的天平向规模施工企业和施工企业倾斜,有可能一定程度上改变施工行业“劣币驱逐良币”的局面。问题是,如果这件事真的发生,这些施工行业的“劣币”怎么办!谁是施工行业的劣币?其实“劣币”本身心知肚明。有多少“劣币”存在于施工行业?行业内大家也心知肚明。不要说施工行业全部“劣币”遭到淘汰,就是一半被淘汰那也是了不得的事,“劣币”本身做好心理准备了吗?行业做好准备了吗?社会做好准备了吗?如果全国的建筑业“劣币”有三分之一出问题,带来的社会压力甚至动荡将是巨大的。

“五了”:银行不给贷币了

  曾几何时,解决中小企业货款难融资难,媒体关注政府关心,可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媒体的声音没有了,政府也不喊了。笔者不知道个中原由,知道不知道其实也没有什么实质意义,但有一点是非常清楚和肯定的,就是不再给中小企业增加贷款,将中小企业贷款收走一大部分成为金融机构的既定政策。施工行业前几年是金融机构营销的重点行业(金融所谓的营销就是想方设法把款贷给你),因此绝大部分企业有贷款,有些甚至拿到巨额贷款。施工企业拿到这些钱干什么呢?许多施工企业从来没有过这么多现金,不知道该怎么样使钱生钱。老实一点的,用于扩大再生产了,买钢筋水泥,或者借给挂靠老板和承包项目经理了;活络一些的,炒房,买地搞房地产,买煤矿,甚至炒股票。因为缺乏经验,这些年许多钱都亏进去了。现在银行突然说要把这些钱收回去了,这些施工企业一下子傻眼了。有些破产了,有些成了僵尸,更多的是艰难度日,总之没有了往日的活力和风光,新项目使用银行的钱成了奢望。这种局面对于有些施工企业却是好事情,比如没有银行还贷款压力的,有能力做PPP项目法人自营施工的,甚至那怕挂靠能管好的。

 【 打印 】 【 关闭 】 【 字体: 】 
 

版权所有©江西方远建工集团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江西华邦LOGO黑.png   备案号:赣ICP备14001546号-2

come-here